“苦吟”派以中唐以后的一些诗人为代表,他们认为诗若要工就必须长期不断地搜索枯肠,雕章琢句,反复推敲。孟郊说:“夜学晓未休,苦吟神鬼愁”;卢延让说: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;裴说说:“莫怪苦吟迟,诗成鬓亦丝”;方干说:“才吟五字句,又白几茎须。”也许他们的看法来自杜甫,因为杜甫说过: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论画则主张:“十日画一水,五日画一石,能事不受相促迫,王宰始肯留真迹。”当然,杜甫并非“苦吟”派,他写的即景会心、纵手而成的即兴诗很多。“快吟”派以苏轼为代表。他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索、琢刻藻绘,要快吟,要“冲口而出”。“好诗冲口谁能择,俗子疑人未遣闻”。他在《跋刘景文欧公帖》中说:“此数十纸,皆文忠公冲口而出,纵手而成,初不加意者也。其文采字画,皆有自然绝人之姿,信天下之奇迹也。”在《评草书》一文中,他又说:“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,草书虽是积学乃成,然要是出于欲速。古人云‘匆匆不及,草书’,此语非是。若‘匆匆不及’,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。”[1]苏轼的意思是:平时要“积学”“有意于学”,而草书时则要“速”,即不加思索挥毫成字,这样,虽“无意于佳”,可最后却达到了“佳”的境界。这里所讲的是书法,然而“无意于佳乃佳”的观点却是对他的作诗要“冲口而出”观点的更深一层的表述。苏轼的门人张耒深得其老师的旨意,在《贺方回乐府序》中进一步发挥说:“文章之于人,有满心而发,肆口而成,不待思虑而工,不待雕琢而丽者,皆天理之自然,而情性之道也。”其后,所谓“不求工者自工”“不期高远而自高远”等说法,也都得苏轼的“无意为文”“冲口而出”的本旨,成为“快吟”派的口头禅。公平地说,“苦吟”与“快吟”各有千秋,苦吟以人工胜,稳妥严谨,精当洗练,但失之于雕琢;快吟以自然胜,触物兴怀,涉笔成趣,但也可能无边无际,信口开河,失之于粗疏。本文无意于评判“苦吟”与“快吟”的优劣,只是想对苏轼等提出的“无意于佳乃佳”和“冲口而出”的观点作些讨论,因为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,广有影响,而且也的确不失为一种真知灼见。
相关影视:泰国暴力格斗电影